應急管理是指企業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員工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企業安全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
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是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企業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因此,也是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的責任主體。企業應按相關規定建立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應當是實體機構,配備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專、兼職人員在數量、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要適應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企業應建立事故應急救援制度,明確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或應急管理組織機構(包括機構內部各成員的分工、職責以及事故應急救援中的其他事項)、應急隊伍的建立與訓練、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與發布、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應急裝備與保障措施等內容。
1.建立事故應急救援制度與體系,明確應急管理組織機構
企業應建立《安全生產預警預報和應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管理、應急響應體系,明確責任,配置專人負責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規范應急管理工作。制訂與完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規范事故應急管理和應急響應程序,建立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快捷的應急工作機制,加強安全生產應急隊伍和能力建設,及時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建立一支高效的應急救援隊伍
在應急管理中,一支高效的應急救援隊伍至關重要。如何建立一支既滿足政府要求又能適應企業需求的精干、高效、具有相關專業技能的事故應急救援隊伍,是企業應急救援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的關鍵。應急救援隊伍是企業應急管理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重要力量,應建立與本單位安全生產特點相適應的應急救援隊伍。其應急救援隊伍可以以志愿消防隊人員為核心組建。企業應急救援隊伍和人員擔負著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的重任,應具備所屬行業領域和所在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救援需要的專業特長,相關的專業技能,并能夠熟練使用搶險救援裝備。
應定期開展培訓與訓練,事故應急人員知道如何救人與如何保護自己,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能夠正確使用相應的防護器材和裝備,能熟練使用呼吸器和其他防毒面具、一氧化碳報警器等防護器材和自動蘇生器等救護器材,掌握心肺復蘇、疏通氣道、人工呼吸等現場救護技術。
3.加強應急預案管理
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是針對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為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行動、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而預先制定的有關計劃或方案。對安全生產應急機構職責、人員、技術、裝備、設施、物資、救援行動及其指揮與協調方面預先做出的具體安排。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應明確在事故發生前、事故過程中以及事故發生后,誰負責做什么,何時做,怎么做,以及相應的策略和資源準備等。
3.1企業應急預案的編制
企業應依據辨識評價出的重大危險源(重大危險因素、重要環境因素),按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29639)的規定,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編制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重點作業崗位有應急處置方案或措施。應急預案包括應急組織機構和緊急救援的組織機構、聯絡方式、人員配備、物資準備、人員財產救援措施、事故分析與報告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企業應將分級制訂的應急預案、應急處置方案或措施,形成體系,互相銜接,并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原則,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急預案相銜接。應按規定結合工程實際,制定施工現場(重點作業崗位)應急處置方案或措施,并報企業本部及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備案。
3.2應急預案的評審
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后,應進行評審。應急預案的評審或者論證應當注重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預防措施的針對性、組織體系的科學性、響應程序的操作性、應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應急預案的銜接性等內容。應急預案和處置方案,應依據《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評審指南(試行)》(安監總廳應急〔2009〕73號)的要求進行,完成形式評審、要素評審附件要素評審;并結合應急管理工作要求組織開展定期評審,并根據評審結果和單位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修訂和完善
3.3應急預案的發布與備案
企業及所屬基層單位的各類應急救援預案應經單位主要負責人簽批,并以正式文件頒布實施。企業及所屬基層單位的應急救援預案應上報上一級應急管理機構備案;并應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13〕101號)的規定,報當地主管部門備案,并通報有關應急協作單位。應急預案應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報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和上級單位備案,并告知相關單位。
3.4應急預案的演練
應急預案演練按照演練內容分為綜合演練和單項演練,按照演練形式分為現場演練和桌面演練,不同類型的演練可相互組合。
3.4.1應急演練目的
通過演練,可以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和應急反應的準備情況;可以發現應急預案存在的問題,完善應急工作機制,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可以鍛煉隊伍,提高應急隊伍的作戰力,熟悉操作技能;可以教育廣大員工,增強危機意識,提高安全生產工作的自覺性。
3.4.2應急演練的多種演練方法
(1)桌面演練:是指由企業應急人員或關鍵崗位人員參加的、按照應急預案及其標準運作程序討論緊急情況時應采取行動的演練活動。
(2)功能演練:是指針對某項應急響應功能或其中某些應急響應活動而舉行的演練活動。。
(3)全面演練:是指針對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響應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的演練活動。
3.4.3應急演練的評估與總結
演練結束后要立即組織有關方面人員對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指出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應急預案修改完善的意見以及改進和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最后形成演練總結評估報告。每一次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都要對演練相關的文件、資料進行歸檔,按照有關規定保存、上報,并按照評估意見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改進應急管理工作。應急預案修訂后,應當及時針對變化后的情況進行演練。
4.合理配置應急救援物資
應急救援資源包括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兩個方面。根據建筑施工生產經營活動的性質、特點以及應急救援工作的實際需要配置應急救援資源。企業建立應急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妥善安排應急管理經費,儲備應急物資,建立應急裝備和應急物資臺帳,明確存放地點和具體數量。對應急裝備和物資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維護,確保其完好、可靠。
5.應急響應與救援
發生事故后,應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力量進行救援,并按照規定將事故信息及應急預案啟動情況報告相關部門。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如實報告當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
事故應急救援的基本任務主要有:搶救受害人員;控制危險源;指導防護,組織人員撤離;清理現場,消除危害后果。事故應急救援過程中還應了解事故的發生原因和事故性質,準確估算事故的影響范圍和危險程度,查明人員傷亡情況,為開展好事故調查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