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包括海洋生物之間及海洋生物與其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海洋是生命的發源地,其中孕育著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每年為人類提供大量資源。
近年來渤海、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但仍處在污染排放和環境風險的高峰期、海洋生態退化和災害頻發的疊加期,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十四五”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面臨艱巨挑戰。
三大重點海域開展綜合治理攻堅戰
2022年2月,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海警局聯合印發《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三大重點海域水質優良比例較2020年提升2個百分點左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穩步推進,主要河流入海斷面基本消除劣Ⅴ類,濱海濕地和岸線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響應能力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國示范價值的美麗海灣。
“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規劃
海洋是青島市最鮮明的特色和最大的本土優勢,加快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是青島經略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年,全市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保持穩中向好趨勢。在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評選活動中,青島靈山灣獲評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第一名,成為省內唯一成功入選的優秀案例。
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既是生態環境問題,也是民生問題,需要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系統治理、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近日,青島市生態環境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青島市“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簡稱《規劃》),對未來5年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和全面系統謀劃。
國家和省“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標設置情況,《規劃》確定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質量、親海環境品質等3大領域10項指標。到2025年,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98.8%,入海河流國控斷面消除劣V類水質比例達到100%,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到100%,基本建成16個以上“美麗海灣”,美麗海灣岸線長度占比不低于25%。
海南加快構建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
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日前下發《關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統一有序、分工合理、協調高效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逐步形成以海南本島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西沙海域、輻射省管轄其他海域的預警監測網絡和技術支撐體系,逐步摸清全省海洋生態家底。
推進預警監測成果產出和數字賦能,豐富預警監測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快特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信息平臺建設,推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新技術研究、試點應用和業務化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