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施工
3.1.1以安全、文明、綠色、節能、環保施工為主要內容進行場內外布置。深基坑四周設置止水帷幕進行攔水措施,適當采取跳倉法施工工藝縮短底板封閉時間,保證地下水的穩定。過程中注意對周圍水土資源的保護,委托第三方對基坑邊、周邊主要道路、圍墻的位移和變形等進行監測,并定期分析數據,評判對附近水土的影響。為保護市政蒸汽管網,項目部編制了蒸汽保護專項方案并設置了3處觀察井,方便工作人員定期檢查。施工作業區與生活區完全分開設置。生產區樓層每8層設置1個移動廁所。生活設施遠離有毒有害物質。
3.1.2生活區安排專人進行生活后勤的管理和協調,制訂消暑和保暖措施。另外,生活區還制訂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并按照制度要求定期進行清掃和消毒。食堂堅持每餐留樣,確保飲食健康。同時,在生活區為工友開辟了民工業余學校、關愛新蘇州人志愿者服務站、義務醫療室以及乒乓球臺、籃球架等活動場所。現場所有主要道路全部進行硬化處理。土方開挖階段每天堅持進行揚塵目測監控,并形成監控記錄;全部使用密閉式運輸車輛從事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的運輸。現場全部采用了預拌砂漿,施工現場辦公區和生活區的裸露場地也進行了綠化、美化,減少了揚塵控制的難度。施工現場進行機械剔鑿作業時,作業面局部進行了遮擋、掩蓋,砌體切割時前方放置了擋塵板聚集粉塵,防止擴散。有害氣體排放控制:施工現場嚴禁焚燒各類廢棄物。工程車輛全部采用綠標車。
3.1.3機械設備堅持定期維護保養,使其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所有工程材料均選用國內外優質、低耗、節能環保型產品。建筑廢棄物控制:在現場北面設置了封閉式垃圾站。建筑物內施工垃圾的清運,采用在樓層分類裝袋后通過施工電梯轉運至垃圾站統一收集外運。工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機電和幕墻單位辦公區、生活區臨設基礎采用建筑垃圾回填;場地硬化約40%采用建筑垃圾;中庭施工坡道采用建筑垃圾墊高。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率達到37%。幕墻成品保護膜、電梯的包裝箱、油漆桶、砌塊的型材托盤以及紙模拆除后均由廠家回收后再利用,裝飾材料包裝物回收率達到100%。施工現場和生活區的垃圾箱按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4個為1組進行設置,并設置溫馨提示,注明垃圾分類標準;同時在食堂、飲水區、洗碗處放置塑料桶存剩飯菜及液體垃圾。垃圾箱由專人負責管理,每天清運。
3.1.4水土污染控制:施工現場以水泵房為核心,主要利用市政管網給水對樓層進行供水。市政管網壓力不足以及緊急停水的情況下,利用北側河道內天然水源對樓層進行供水。項目部堅持做好對河水、雨水及沉淀水的測試和記錄,確保用水的安全。同時現場和生活區沿主干道及堆場區設置連續排水溝,雨、污水分開進行排放,并定期進行測試和記錄,保證對周圍環境及排水管網無影響。廁所均設置了化糞池,廚房設置了隔油池,食堂、廁所、淋浴間的下水管線均設置了過濾網,并與市政污水管線連接,定期進行清理,保證排水暢通。
3.1.5現場所有裸土均種植草坪和灌木,沿河道側均未破壞原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施工現場使用的油料和化學溶劑等物品均存放于危險品倉庫中,上鎖并由專人管理,集中進行處理。光污染控制:由專業電工合理布置現場照明,調整燈光照射方向,所有室外大型照明燈具均設置定型燈罩,有效地控制了燈光方向和范圍。電焊作業時采取了遮擋措施,避免電弧光外泄。噪聲與振動控制:嚴格夜間施工許可證的辦理,從未發生過居民投訴事件。項目部堅持按照綠色施工評價標準的要求進行噪聲監測,并針對個別不滿足國家要求的振源點采取減噪措施,確保噪聲控制滿足要求。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在固定泵停靠點搭設防護棚,用巖棉板進行圍擋降噪。砌體集中加工區用巖棉板圍擋降噪。現場所有吊裝作業均使用對講機并100%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