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最新進展
近日,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新進展報告(2021)》全面梳理了我國近年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國際交流合作日益深入的顯著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是塑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2021年,國家版權局會同相關部門相繼組織開展了打擊院線電影盜錄傳播集中行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1”專項行動、冬奧版權保護集中行動、青少年版權保護季等專項整治,著力規范重點領域版權秩序。
“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良好開局,知識產權事業加速推進,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能力穩步提高。
政策積極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發展
2017年印發的《外商投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行動方案》,在全國范圍集中打擊侵犯外商投資企業知識產權的違法犯罪行為;2020年正式施行的外商投資法,對外商投資促進、保護和管理都作出了統一規定;2021年發布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在頂層設計上部署推進外商投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將有利于互聯網知識傳播過程中的版權保護與消費者的相關權利的保障,為知識付費發展保駕護航。
知識付費一般來說是為知識產權付費,使用專利權和商業秘密專有權必須付費,知識增值主要是知識產權實現價值的過程,知識的價值包括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知識產權用于學習、參考、借鑒,就具有科學價值,知識產權被企業用于制造產品等就能創造經濟價值,但不能簡單將知識付費和知識增值劃等號。
2022知識產權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分析
調研顯示,我國知識產權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模式業態不斷創新,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對于高端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急切。
中國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及用戶規模快速擴大,利好移動閱讀變現。近年來,大眾對自身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愈加重視,加之版權意識不斷提高,對知識付費的接受度也不斷提升,為優質內容付費的意愿也隨之增強。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規模達392億元,預計2021年將達到675億元。用戶規模保持平穩增長,2020年超4.1億人,預計2021年達到4.77億人。
中國知識付費行業要取得進一步發展,需要生產者繼續堅持“內容為王”,生產高質量的優質內容,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服務;同時,付費產品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商業模式,完善定價和第三方評價機制,以此促進市場的良性競爭,保障用戶的權益。
知識產權證券化,為擁有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破解融資難題提供了全新的融資模式。知識產權證券化是海南省探索推動知識產權與金融深度融合的重要創新。2018年,由省知識產權局牽頭組織發行的奇藝世紀知識產權供應鏈資產支持證券(ABS)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這是全國首單知識產權證券化案例。該項目被國務院確定為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37項改革試點經驗之一向全國復制推廣。
知識產權行業作為新興生產性服務業,在面對疫情沖擊時有著生活性服務行業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目前知識產權行業向上的動力很充足,各種數據(每年遞增的商標、專利、版權申請量,知識產權訴訟案件總量)都在表明知識產權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