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內的主要建筑及功能有哪些?
神樂署: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地方。
齋宮:專門提供皇帝在舉行祭祀禮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
雙環亭:又名萬壽亭是國內古建筑僅存由一對重檐圓亭套合而成。乾隆(1741年)為其母賀五十大壽所建。1975年從遷建于天壇。
七星石:七星石為七大一小的八塊鎮石。明嘉靖年間按北斗七星排列設置奇快鎮石祈吉祥安康。清乾乾隆皇帝詔令在七星石東北方增置一略小鎮石,據說是江山一統,華夏一家或不忘祖籍之意。
圜丘壇:專門用于祭天。臺上對空而祭,稱之為“露祭”。是陽數之極,皇帝是天子,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采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無上權威。
皇穹宇:單檐攢尖頂建筑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存放祭祀神碑的處所。有正殿、配殿、圍垣及券門的建筑。皇穹宇正殿內正面供奉“黃天上帝”的神碑,東、西兩側供奉皇帝祖先牌位。正殿外兩側,各有東、西配殿,西配殿為方形,是平時供奉日、月、星、辰、云、雨、雷、風諸神牌位的地方。
燔柴爐:用綠琉璃瓦磚砌筑,有三面九級臺階。祭天大典開始時,先將一只刳凈牛犢至于柴爐上,掌燎官點燃燔柴爐,以通達天神,稱燔柴爐營地神。
望燈臺:皇帝祭天都在黎明前舉行,因光線較弱,望燈桿上大燈籠用于照明。
三音石:大殿須彌座前三塊石板既是,立于第三石板向殿內發聲,能聽見三次回聲。
回音壁:皇穹宇周圍因墻體豎硬光滑,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反應良好,可沿前墻體向前傳播。只要兩個人分別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向北說話,聲波會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息。
丹陛橋:又叫海墁大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長360米、寬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長的磚石平臺,因其下面有兩孔涵洞而稱橋。丹陛橋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它南接圜丘成貞門,北接及祈谷壇南磚門,將圜丘與祈年殿結為一體,構成天壇建筑的主軸線。昔日祭典時此路為神輿行經之路,稱為神道,神道左右為城磚海墁,供帝王大臣行走。
祈年殿:初名“大祈殿”,原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為三重頂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古稀門:行祈谷大禮時,為免近七十歲的乾隆勞頓,在皇乾殿旁開一個小門,專供皇帝出入。
皇乾殿:單檐廡殿頂,建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又叫祈谷壇寢宮,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皇天上帝)、配位(皇帝祖先)神版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