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開源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周邊產品的增收、市場影響力的提升以及產業生態的協同構建。目前開源已經成為軟件和網絡、數字領域的一種開發和創新模式,有一個穩定快速發展市場。
我國開源軟件產業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起步相對較晚,在開源社區發展觸發期、發展期、協作期、結晶期與流行期的五個階段中,中國的開源社區平臺大多處于前三個階段,僅有極少數開啟了商業化良性互動。在我國多年的市場整合和不斷細化的產業分工,云計算、科技企業是國內參與開源軟件市場的主體。
經統計,企業進行軟件開發的成本拆解到需求、設計、構建、測試、實施等五個環節后分別占比13%、13%、41%、23%和10%。其中,開源能夠在需求收集整理、軟件構建和實施三個環節節省較高比例的成本,在軟件設計、測試量個環節也有一定降本效果,經估算,開源能夠為項目節省38%的直接開發成本。對于企業而言,還應該納入開源的成本&收益考量的因素包括:軟件開源后為企業帶來的引流價值和市場宣傳等價值、項目直接商業化銷售和開源形成的收入差、企業建設開源團隊和辦公室的管理支出。
2021年11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建設2-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
《規劃》指出,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對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要實現“產業基礎實現新提升,產業鏈達到新水平,生態培育獲得新發展,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的“四新”發展目標。到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4萬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工業APP突破100萬個,建設2-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高水平建成20家中國軟件名園。
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開源模式,加速軟件迭代升級,促進產用協同創新,推動產業生態完善,成為全球軟件技術和產業創新的主導模式。
當前,開源已覆蓋軟件開發的全域場景,正在構建新的軟件技術創新體系,引領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全球97%的軟件開發者和99%的企業使用開源軟件,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新興平臺軟件大多基于開源,開源軟件已經成為軟件產業創新源泉和“標準件庫”。
如今開源軟件在中國具有可觀的市場發展潛力,‘十四五’規劃對開源軟件的大力支持為行業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同時,中國開源貢獻者規模快速增長,增速全球第一,數量位居全球第二,而這也成為了中國企業軟件超車的關鍵一環和核心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