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為3459億元,同比增長19.8%,預計到2023年將突破5100億元,2025年或將突破8000億元。近日,艾媒咨詢在廣州發布《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用數據解讀預制菜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業內人士指出,預制菜需要用好的食材和工藝吸引消費者,大眾對預制菜的習慣和需求還在養成中,提升品質有利于讓更多消費者看見預制菜的優勢。
“省時”“美味”成消費者追捧主因
一個人做一桌菜有多難?答案可能是像訂外賣一樣簡單。在生鮮電商App中的“半成品專區”,經過洗、切、輔料配制等預加工的冷藏菜品應有盡有——從尖椒土豆絲、西芹蝦仁等家常菜,到佛跳墻、花膠雞等“硬菜”,再到壽喜鍋、冬陰功湯等異國料理,下單送達后只需簡單加熱,一桌豐盛菜肴就齊了。“預制菜”成為“宅經濟”的新機遇,已在線上悄然走紅,吸引網友頻頻下單。
《報告》顯示,預制菜一般可按食用方式分為4類——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2000年前后,中國陸續出現半成品菜生產企業。近些年來,外賣平臺的快速發展加速了料理包市場規模的擴大。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預制菜需求激增,餐飲商家也順勢推出了預制菜年夜飯,預制菜話題熱度高漲。
調查發現,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預制菜。年齡在22—31歲的消費者占比超過43%,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占比超過80%,多數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核心評價是“省時”和“美味”。由此可見,在工作節奏快又追求吃得好的城市生活中,解決“不會做、不好吃、沒時間”的廚房難題,是預制菜獲得網友青睞的重要原因。年輕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高接受度也悄然引發年夜飯餐桌上的新變化。例如,京東生鮮今年1月的預制菜整體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同比增長94%,新雅大廚年夜飯禮包、西貝八道精品菜禮盒熱銷。
根據艾媒咨詢的調查,超過五成的消費者從小紅書、微博等內容分享平臺了解預制菜的相關資訊。同時,有近五成的用戶在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各大短視頻平臺獲取預制菜信息。在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實,國民收入的逐年增長,國內餐飲市場的回暖,連鎖餐飲品牌數量的增加、餐飲企業降本增效的需求、冷鏈物流和保鮮技術升級等因素的驅動下,我國預制菜行業正茁壯成長。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中國預制菜行業正在朝家庭小型化、食品消費便捷化以及品質化發展。消費者購買預制菜除了自己食用,還當作禮品饋贈親朋好友。因此,預制菜品牌形象的樹立,以及品牌知名度的增強將是預制菜企業今后需要關注的重點。
預制菜打開全新市場空間
張毅表示,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提升、消費觀念的改變、冷鏈技術的進步、餐飲連鎖店的增長以及相關產業政策的利好,預制菜品的需求量將不斷提升,預計未來中國預制菜市場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高速增長,發展前景廣闊。預制菜產品形態日益多樣化,在日常餐飲、休閑食品、海洋生鮮等諸多領域均可看見預制菜的身影。目前,我國的預制菜產業鏈由上游的原材料供給,中游的工廠加工處理,以及下游的B端、C端消費者串聯而成。從預制菜銷售火熱中受益的不止有企業端,還有上游養殖戶。
銷量火爆的預制菜,為農產品打開了全新的市場空間,推動農業搭上產業化發展的快車。有農戶表示,自從和做預制菜的企業進行合作以來,不僅擴大了養殖規模,收益也比之前更有保障。
預制菜作為農產品深加工的新形態,已經引起許多企業關注。例如,在廣東一家水產公司,研發經理黃勇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通過產品試吃會,收集預制菜食材、口味、烹調工藝的意見,推出符合大眾口味的預制菜。黃勇認為,工業化的烹飪設備與廚師現場做菜截然不同,預制菜研發的難點就在于利用工業化設備,使產品最大限度地接近廚師的味道,還原廚師的風味。該公司研發出的青花椒烤魚,目前已實現規模量產。一條羅非魚經過宰殺、腌制、預加熱、調味、速凍后,便能走入商超貨柜,成為加熱即食的烤魚預制菜。據介紹,青花椒烤魚一上市就受到市場歡迎,如今已經遠銷海外。這款預制菜產品的成功,不僅使企業受益,還帶動了產業鏈上游的羅非魚養殖。
《報告》顯示,預制菜B端用戶的需求前三位分別是減少損耗、減少流程、節約廚房空間。而C端消費者的主要訴求則是省時、健康、性價比高。業內人士表示,預制菜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搭建了橋梁,并且互聯網多元化營銷助力預制菜快速觸達C端客戶,讓消費者吃得又快又好。
短板問題亟待解決
《報告》顯示,消費者認為預制菜行業需要改進的問題,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預制菜的口味復原程度(61.8%),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問題(47.8%),預制菜向種類多樣化發展(47.2%)。業內人士表示,改善消費者普遍認為存在的問題,將有助于企業贏得更多消費者的喜愛和信任。
業內人士稱,預制菜的品質、安全問題值得關注。主要是目前的預制菜相關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地方特色比較強,再加上缺乏統一的預制菜產品標準體系、操作規范流程等,導致預制菜在這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另外,預制菜的價格、賣相等可能會影響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選擇。在淘寶上搜索預制菜時發現,比如像佛跳墻的價格在100—1000元之間不等,孰優孰劣消費者比較難判斷。而且從網上對預制菜的評價來看,賣家圖和買家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這些問題或許都可以歸結到“標準化”上,從一些預制菜的生產標準上來看,采用的是《速凍調制食品》(SB/T 10379)行業標準,尚無統一的國家標準。因此,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對預制菜的原料、藥殘等做出統一規定,規范并推動行業發展。此外,還建議國家出臺政策扶植預制菜園區建設,健全預制菜產業發展工作機制,著力構建上下游產業互聯、專業分工明晰、產銷及配套企業相對集中的“加工產業帶”或“加工園區”,提高準入門檻,構建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推動預制菜行業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同時表示,同質化的預制菜產品難以滿足更多的消費者,因為不同地區口味眾多。對于企業來說,應該從建立產品壁壘的角度出發,做好口味上的突破和改進,畢竟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產品。其次,更好地貼近消費者,預制菜對物流配送和冷鏈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跨區域流通時要進一步保證產品的新鮮度和時效性。選擇與一些生鮮電商進行合作,能夠推動預制菜的普及、觸及更多消費者。通過匹配消費者的核心需求,解決行業短板問題,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