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有著濃厚的茶飲文化,在過去的20年里,我國有超過20%的茶飲人數。隨著人們不斷邁進小康生活,對于茶,不再單一地停留在解渴、品鑒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身健康的投資,在健康方面花費資金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生活。
保健茶是以茶為主,配有適量中藥,既有茶味,又有輕微藥味,并有保健治療作用的飲品。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保健茶有銀杏茶、靈芝茶、全松茶、火麻茶、枸杞茶、杜仲茶、和胃降酸茶、三七茶、菊茶、枇杷竹葉茶、山楂茶等多個品種。這些保健茶的功能迎合了人們保健意識越來越強的消費需求,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喜愛。
目前茶市場中,在茶文化熱、有機茶熱、保健茶熱、名優茶興起等多種因素下,茶葉的傳統消費習慣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現代的、多元化的茶葉消費趨勢。隨著人們健康意識逐漸增強,以傳統中草藥為主要成分的保健茶已成為茶葉市場的新亮點。購買保健品已經是相當普遍的消費行為。尤其隨著年齡的提高消費者對保健品需求逐漸增強,這可能與隨著年齡增長各種慢性病隨之上升有關。近年來我國人口呈老齡化趨勢,這對社會加重負擔的同時,卻給保健茶市場開了一扇門。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變大,大部分年輕人的健康都出現了信號危機,而這幾年疫情的發展,更讓“健康”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和上一代人的養生不同,當下年輕人一邊拼命一邊惜命,外敷內服,走在養生道路的最前端。因此年輕群體成為了養生行業消費的主力軍,養生也在變得越來越年輕化。過去,中老年群體對于健康顧慮,注重的是傳統的養生觀念。而傳統劑型的養生模式已經很難滿足年輕群體對于養生茶包便捷、功能、包裝等方面的需求,這也是企業對于打造養生品牌年輕化的痛點。
在年輕群體對于藥膳養生的持續關注下,養生茶行業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同時,在國家政策的限制下,公務用茶、高端茶葉銷售出現下降。創新商業模式,主打“健康牌”,以保健為主題,研制全新茶品,成為廣大茶企開拓茶葉市場的新方向。業界人士認為,靈芝茶、三七茶、枸杞茶以及各種花草茶等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茶,在社會上日漸風行,充分顯示茶行業保健茶消費市場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研發年輕化、時尚化、便捷化的保健茶品將會成為重要的市場發展趨勢。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養生茶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顯示:養生茶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市場需求分析
目前我國生產的養生茶已經達到350多種。這些養生茶按成品形態劃分,可分為三類:袋泡茶,如江西寧紅系列產品;液體飲料類,如軟、硬包裝的各色保健茶飲料;結晶速溶類,如湖南猴王牌減肥晶等。按保健功效來劃分,可分為四類:滋補強身類,如福建的鐵觀音人參茶、湖南益智養心茶;延年益壽類,如四川益壽茶,福建烏龍長壽茶;輔助治療類,如北京碘茶,廣東健齒茶。原生態養生類:如廈門阿勝芳樟果茶,不含茶堿和咖啡因,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C。
目前,市場上的養生茶多以減肥茶、降壓茶、通便茶、銀杏茶、苦丁茶、靈芝茶等為主,主要功效是美容養顏、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等。總體上講,降壓茶、通便茶、銀杏茶在中老年群體中較受歡迎,而減肥茶較受中青年婦女的青睞。
最近幾年,我國養生茶市場發展十分迅速,消費者對養生茶的認知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調查顯示,養生茶消費者對價格關注度最高,達到42.4%;對功效關注度緊隨其后,達到29.8%;藥理成分和品牌關注度一般,分別為9.5%和6.2%。目前養生人群中,18-35歲占比高達83.7%。同時,“一邊作死,一邊自救”的「朋克養生」法成為了不少90后的新選擇。當前我國健康養生市場規模已經超過萬億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于健康養生。
隨著養生行業的快速發展,養生食化趨勢也越來越多元化。過去,諸如保健品類按需按量服用,大部分年輕人還是不能接受。而伊家伊湯制品在養生茶包上,除了讓產品的有效成分快速釋放外,在包裝上也采用食品級玉米纖維三角包,隨飲隨泡,讓養生更加便捷。當下,養生品類成了年輕群體“惜命”的剛需。當代年輕人追求高效率,在養生茶這方面也是一樣。尤其對于上班族而言,相比較傳統中藥食材熬煮烹調才能食用的養生方式,更想要的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開袋即食”進行養生。讓其在碎片化場景中方便食用的同時也能進行分享,引起話題討論。
隨著養生消費群體結構的變化,除了讓我們看到了養生茶行業用戶數巨大的發展空間外,也帶來了養生茶行業在創新研發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