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北京、上海、深圳位于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第一梯隊。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一步深化,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加快布局數字經濟相關產業,我國擁有強大的內需市場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正在積極把握機遇和挑戰,搶先推動數字化轉型,取得發展新優勢。頭部城市作為主要產業的核心聚集地,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則起到重要的示范實驗作用,所以構建數字城市,加速數字經濟發展成為我國主要城市的共同發力方向。
信息基礎設施與電子政務依然是新建智慧園區建設的重點。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加快建設面向家庭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惠及人人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
智慧園區的目光將逐步從信息化基礎建設轉向智慧建設與智慧產業的互動發展。一方面,智慧園區將會朝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融入高效、低碳管理理念,將新的技術和手段應用在園區創新管理。另一方面,智慧園區建設將與園區產業規劃協調統一,更多引入新興智慧產業,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務”全鏈條的園區產業格局。
科技部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僅為54個,2019年達到169個。國家級高新區十年間增加數量超過100個,遠高于2008年前二十年的增長。
傳統園區在往智慧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趨勢,以智能工廠、智慧物流等智能制造的新生產方式提升原有傳統產業發展模式,以智慧政務、智能安防等提升政府服務和管理園區的能力,以智能一卡通、智慧醫療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以多維度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和群眾生活幸福感。
隨著各地智慧園區建設風生水起,中國智慧園區建設已經在地域分布及建設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特色、從區域分布來看,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依托其雄厚的工業基礎,成為全國智慧園區建設的聚集區;中部沿江地區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勢頭,大力開展智慧園區建設,目前基本形成“東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聯動、西部特色發展”的空間格局。
智慧園區發展前景預測
未來,我國智慧園區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417億元,同比增長6.5%。盡管受疫情影響近兩年智慧園區的增幅略有收窄。但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未來智慧園區建設仍然將擁有一個相當高的增速,預計2022年智慧園區建設的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大關。
在“新基建”浪潮的推動下,5G、大數據、AI等技術將更一步地發展和深入應用,智慧園區作為新基建時代,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也將迎來一場新的發展機遇。智慧園區建設正向著智慧化、創新化、生態化的方向進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