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是推動產業發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更是縣域發展的后勁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縣級單元眾多,長期以來,雙城圈內縣與縣之間在資源、要素、區位、政策等方面雖各有千秋,但招商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和考驗卻有共通之處。
大竹作為四川東向出川的動脈竇、達州融入重慶的橋頭堡,位于渝廣達經濟主軸,是雙城圈北翼振興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大竹系川陜革命老區縣和內陸丘區縣,在交通區位、產業結構、招商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不具備絕對優勢,特別是面對發展“被虹吸”、競爭同質化等現實因素,一定程度上導致招商項目體量偏小、質量偏低,長期處于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中低端,缺乏引領型、龍頭型的大企業,更多地依靠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和成渝先進地區要素溢出和產業配套。這些既是大竹招商引資存在的客觀掣肘,也是內陸丘區面臨的現實挑戰。
當前,如何乘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東風,推動產業項目搶灘登陸、引領縣域經濟搶先成勢,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時代課題。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政策利好和小縣城招商實踐,我們有如下思考:
強化區域協同,著力破除招商內卷。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合態勢越來越明顯,很多地方產業同質化導致招商引資變搶商搶資,先進地區優勢明顯,商情商源加速聚集,欠發達地區全力出擊,但招商效果差強人意。大竹毗鄰重慶,在交通區位、惠企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與重慶地區存在較大差距,面臨著嚴重的招商內卷壓力。對此,應堅定實施區域協同戰略,把融入成渝、配套重慶作為產業招商主攻方向。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著力完善招商同推進、產業同發展、園區同建設、財稅同分享、人才同培養、經濟同發展六同機制,協同打造飛地園區。
強化產業引育,著力推動集群延鏈。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通常情況下一個產業鏈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需要經歷漫長的培育過程。有的產業鏈是因為引進或培育了引領型的龍頭企業,其相應的中下游配套企業跟著入駐;有的產業鏈是因為培育眾多中小型企業集群而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對于大竹而言,面臨“地下缺資源、地面缺龍頭、產業缺鏈條、產品缺創新”四缺難題。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們建立了相應招商機制,搭建“一個產業、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鏈長招商機制,推動企業招商向產業鏈招商轉變。下一步,我們將搶抓東部沿海企業騰籠換鳥和長江經濟帶工業搬遷機遇,緊緊圍繞電子信息和大數據、智能裝備制造等產業,著力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貫通供應鏈、做優創新鏈,加快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強化平臺建設,著力完善要素供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縣域開放合作的主陣地集中在各產業園區。隨著園區的不斷發展,基礎設施服務和產業資源逐漸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依托,以商招商、平臺招商逐漸成為主導。2017年全省第二個川渝合作示范園區落戶大竹,大竹堅持抓平臺、活機制、強主體,扎實抓好省級大竹經開區、川渝合作示范園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區“三大平臺”建設。下一步,我們將緊扣爭創國家級經開區目標,拓展經開區發展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堅持緊貼企業需求、聚焦要素改革,推動要素跟著項目走,全力打造區域內要素成本洼地。
強化服務保障,著力提升環境質量。一個地方營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招商引資的成敗。可以說,哪里的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資金就往哪里流、項目就在哪里建、產業就在哪里興。我們將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不斷強化行政效能建設。下一步,將緊扣建設“川東北渝東北區域最優營商環境”目標,鮮明“重執行、創一流”工作取向,堅持行政審批做“減法”,減環節、減程序、減時限;優化服務做“加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政策扶持做“乘法”,嚴格落實各項惠企政策,讓企業發展得舒心、省心、安心。